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 >

范以锦:有些媒体融合是伪融合

《岭南传媒探索》2020-11-06打印

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
曾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、南方日报社社长

要把媒体做大做强,不只是要推动媒体的融合转型,而且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,那就是深度融合。这是国家的重大决策,也是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
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,媒体转型大体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:复制—相加—叠加—伪融—融合—深融。相加、叠加,是不能解决问题的。经过艰难的探索之后,媒体机构认识到,只有进行融合转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,而国家层面也力推媒体的融合转型。

2014年8月18日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《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拉开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幕。

此前此后,不少媒体进行了探索,但有的并非真正融合。比如大家熟悉的“中央厨房”建设,有的做得不错;有的就走个形式而已,以为构建起“中央厨房”就是融合了。有的媒体机构要求下属媒体采写的稿件都推送到中央厨房,然后内部各家媒体都到“中央厨房”去取。这能称得上融合吗?如果不从源头上抓起,各媒体都到“中央厨房”抓取相同的稿件,同质化必然愈来愈突出。所以,有些“相融”其实是伪融合。

走出伪融的误区,真正实现相融、深融,媒体转型才能成功。深融,要创新体制机制,要抓人的融合这一关键环节。有一种说法深融就是“合而为一”“一次采集,多次分发”。但实施起来,也有可能走样。

如果只是机构和人员的简单的“合而为一”,没有顶层的良好设计、没有优质内容生产流程的创新方案、没有激励机制,“合而为一”“一次采集,多次分发”也许只能生产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享的同质化产品。

深融,要使媒体原有的传统产品不断创新,又要确保新媒体创意产品层出不穷。深融,还要重视如下两方面:

其一,构建好平台。无法与商业平台比拼用户量怎么办?建立垂直用户群,把最需要争取的用户引流到自己的领域,打造自己有特色的平台,同时也借助商业平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。

其二,寻找自身发展的路径。不同媒体的定位、承担的任务不同,其融合的路径也不同。

都市报与机关报就有很大不同,比如华西都市报走的是“儿子”取代“老子”的模式。华西都市报创办了封面新闻,自然就是封面新闻的“老子”了。由于华西都市报的影响力越来越弱,封面新闻影响力越来越大,华西都市报的报社建制被取消,由封面传媒公司领导。

然而,党委机关报是不能像华西都市报那样把报社的建制取消的,这是由党报的性质及其地位、作用所决定的。南方日报社就走出自己独特的路子。该报社的新媒体南方+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,至少在广东范围内得到了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认可。

在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中,他们坚持:领导一体化,即南方日报编辑部各部门的负责人兼南方+的领导班子成员;采编人员一体化,他们既是纸媒记者,又是南方+记者;内容生产一体化,采访时给新媒体和纸媒分别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,从源头上保证不同媒体的差异化;经营一体化,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捆绑经营中,可以增加附加值;业绩考核一体化,无论在纸媒上发稿还是在新媒体上发稿一样列入业绩统计,与切身利益捆绑在一起,激励员工共同推动媒体深度融合。

即便是同类的都市类媒体,其深度融合也未必走同样的路子。比如南方都市报就没有走华西都市报那样的路子,他们的深融是“媒”与“智”的合而为一——发力“媒体+智库”,打造南都大数据研究院,使媒体的融合整体往智媒纵深发展。其依然高举“南都”纸媒长期形成的品牌影响力的旗帜,并将“南都”内容延伸到新的一翼,做到两个两翼齐飞:纸媒与南都音频等新媒体共同通过传播营造南都品牌影响力;媒体与智库相辅相成,互相促进,既解决了传播平台影响力的问题,又找到了支撑生存发展的商业模式。

9月8日,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、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,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、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上,中国传媒大学的曾祥敏发表了题为《媒体融合纵深发展“合”的本质与“分”的策略》的论坛分享,其对南都智库延伸媒体价值链的点赞,引发与会者强烈关注。

尽管各纸媒机构的做法不同,但深度融合的思路及某些做法是可以互相启发的,借鉴与自创结合,寻找深融的新路子。